集·行迹 | 海宁,让世界看见中国时尚的力量
2025年03月10日 中纺联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

按照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关于委托开展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研究的函》有关工作要求,2025年中国纺联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大范围开展2022-2024年度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特开设《集·行迹》专栏,通过深入了解集群地区发展变化,探讨产业集群地区治理新思路、新做法,以期加快发展集群新质生产力,稳步推进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3月4-5日,调研组前往海宁进行调研,并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海宁市纺织服装产业瞄准细分赛道,成功创建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拥有皮革产业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马桥经编园区、杭海面辅料中心、许村家纺产业集聚区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重点平台,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全市现代纺织与服装产业已形成原料、织造、深加工、成品等配置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链,正在全力打造“千亿级时尚产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夏令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阎岩等调研组一行,深入调研了海宁时尚产业发展情况,走访了许村镇、马桥街道、丁桥镇、海昌街道以及海宁皮革城、家纺城、经编产业园等相关企业和平台。并与海宁市以及所辖时尚产业相关镇街、商协会、重点企业等相关负责人开展了座谈交流。与会代表围绕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品牌建设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海宁时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海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章如强陪同调研组在浙江素奇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宏仕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超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海宁皮革城进行走访调研)座谈会上,海宁市经信局党委委员、海宁市时尚产业中心主任周立强系统汇报了海宁纺织产业集群三年发展成果。他表示海宁市作为浙江省现代纺织与服装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聚焦皮革、经编、家纺、服装、袜业等优势领域,全面布局纺织与服装产业体系,产业区域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截至2024年底,规上工业企业796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47%;实现产值813.59亿元,同比增长8.11%,占全市规上产值的近30%。许村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陈雨良重点介绍了许村镇家纺和服装产业情况,共拥有规上企业210家,工业总产值150亿元,逐渐形成“北家纺、南服装”的产业布局。下一步家纺产业将朝着高端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服装产业向品牌集聚中心和品牌供应链中心布局,两大产业相互协同,全力打造“许村国际时尚中心”。马桥商会秘书长刘彦荣重点介绍了马桥经编产业的具体情况。马桥经编企业重点集中在省级经济开发区——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园区有规上企业253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79.43亿元。目前,马桥经编产业还是镇域主导产业,正在向时尚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纺织新材料领域迈进。海宁皮革城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章伟强重点介绍了海宁皮革产业发展情况。近几年来,海宁市政府提出打造近千亿时尚产业的发展目标。皮革城利用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持续加快时装产业叠加发展,全力推进时尚产业由制造向智造、数量向质量、产品向品牌的转型。会上,海宁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曹咬强、海宁市袜子行业协会秘书长金一婷等当地商协会领导,海宁雪豹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彤、浙江聚丰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炳锋、海宁科美吉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范佳慧等重点企业负责人以及北服海宁市时尚产业园主任刘婷就协会发展情况、企业发展情况以及人才建设做交流发言。许村镇党委书记许新锋对中国纺联长期以来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海宁纺织产业在各方扶持下已从“幼苗”成长为“大树”,但仍面临龙头企业不足、同质化竞争、品牌影响力薄弱等问题。希望中国纺联能够一如既往的在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展会推广及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指导。在听取了海宁市相关部门的发言后,调研组针对会议重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中国纺联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海燕强调,海宁要紧抓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机遇,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同时,需进一步强化集群治理现代化,发挥行业协会、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协同作用,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时尚产业生态。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纯表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已从低成本向供应链完整性和协同创新能力跃迁。他强调,海宁需通过构建“优质供应链生态圈”,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深度协同,破解同质化困局;通过搭建认知升级平台,以“认知革命”驱动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借助国内外展会平台,构建“双循环”格局下的全球化竞争力。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原一级巡视员曹学军肯定了海宁纺织产业的组织力、灵活性和文化底蕴以及企业在细分市场、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她表示要以国潮面料、防晒服等功能性产品为突破口,挖掘国风美学与技术创新的结合空间;要跳出“内卷”,强化不可替代性和差异化竞争,提升产业链服务能力,巩固市场地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阎岩就海宁时尚产业如何为全球纺织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范本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创新引领,重视材料创新以及场景化创新,推动海宁从“成本竞争”转向“价值竞争”;第二,绿色发展,以全球资源有限性为出发点,升级环保工艺,构建产业命运共同体;第三,品牌建设,主张挖掘“传统文化+国潮美学”潜力,打造区域品牌矩;第四,产业链协同,发挥海宁“长板效应”,通过集群治理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以数智化转型提升供应链韧性。最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夏令敏强调要在复杂形势下坚定发展信心,并提出三方面核心举措。第一,坚定信心,超越自我。面对国际壁垒与产业调整,需保持“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信念,以坚持突破困境。第二,创新驱动,数智赋能。加速人工智能垂直模型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利用电商、直播等新技术拓展市场。第三,人才革新,结构优化。适应产业智能化转型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吸引年轻群体投身纺织数字经济。他表示中国纺联将持续关注海宁发展,通过政策支持、资源对接等方式助力海宁实现“千亿级时尚产业”目标。